早鞆潮水浪平静,刀割和布海藻摇 — 《时间的习俗》

2019年8月11日下午12点11分,风光明媚,淡蓝色的天空游动着白色的薄云。

从全長780米的关门海底步行隧道走出来,海风迎面扑来,一阵清爽。这里是九州北边尽头的海岬。眼前出现了和布刈神社的鸟居,我望着它深吸一口气 — 终于来了啊。 去年夏天我读了《时间的习俗》。小说的开篇几乎一个章节的笔墨是在描写和布刈神事。我好奇的打开神社满是日文的网页,找到了和布刈神事的照片。那是大脑被撞击的一刻:我一定要亲自去那里看一看。

和布刈神事是神社在春节进行的传统仪式。虽然明治维新取消了传统农历淡化了春节,这个仪式从几百年一直延续到现在,而且经常被古今日本和歌俳句爱好者作为季题。《时间的习俗》是一篇跟俳句相关的推理小说,书中远在九州的神事为一起在东京的命案提供了不在场证明。今天我来参观神社,也来寻个“宝”。《时间的习俗》是我的寻宝地图。

在关门海峡隧道出口处的和布刈神社鸟居

“关门海峡隧道就从早鞆海滩下面穿过,以前神社后院只有一片寂静的森林,如今隧道在九州的入口就建在那里。白天能看见对岸坛之浦的“火之山”。 引用小说的这段话,描写的是我刚刚从隧道走出来的地方。

接着,我从鸟居沿着山坡往下走,道路一旁附着在山体上的树木郁郁葱葱。经过了和风杂货店,再经过“海葬招募”的海报横幅,来到了和布刈神社的正门口。神社后面,对岸的火之山,清晰可见。马上就要目睹神社的真面目了,我稍微有点雀跃。

和布刈神社入口和对岸的火之山

巴士停在了鸟居边上,乘客们穿过鸟居。神社院内燃起数堆篝火。 和布刈神社面向海峡,境内的建筑列成一排。先看到的是手水舍,旁边是神职人员办公的母屋和授予所,拜殿在最里面。这里很静,游客很少,只能听到风声,浪声和沙沙的脚步声。走过授予所,看到第二个鸟居。这是小说里写的巴士停靠,让大家下车的地方吧。

拜殿前的鸟居,游客下车的地方

这个神社境内真的很小,很难想象举行神事的时候,人头攒动的样子。拜殿前的公告板上有神殿和神事的介绍。这个我在读《时间的习俗》时略有了解。 相传仲哀天皇8年,天皇记恨熊袭(南九州土著)决心讨伐。在讨论作战计划的时候,神托皇后之口说,熊袭贫困不值一战,反而新罗(朝鲜半岛)遍地金银。9年天皇去世,身怀六甲的神功皇后为验神灵之语三韩征讨,创日本海外扩张首例。陈寿的《三国志》里有记录“景初二年(公元238)十二月,诏书报倭女王曰:‘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:……’”。神功皇后一度被认为是邪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。吉林广开土王碑也记载的日本征韩,与神功皇后的事迹吻合。神功皇后三韩征讨出兵时经过此地,为了感谢战争时保佑自己的神明设立了和布刈神社。

和布刈神社拜殿

“和布刈”的意思是割海藻。古人认为海藻可以自然发芽和生长,能带来幸福。如《时间的习俗》里有写道: “和布有着阳气初发、万物萌出的意义。这种海藻淡绿柔软,有着阳气发生的姿态,无需培养,自然繁茂。从前彦火火出见命(食神)来到海神之宫,取得宝珠而拥有天下,传于子孙,万世不绝,喜庆之至。故于除夕之夜进入海中,采取延蔓不绝之海藻,于元旦之初献于神祠,而后供奉皇朝,进献国君,以示吉祥。今人只知神事之神秘,而不知其吉祥、肃穆之实意。” 

把我吸引来的和布刈神事,是在除夕举办的午夜割海带的仪式。从建社以来从来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今天。 在《时间的习俗》中是这样介绍仪式过程的: “神社内点燃篝火,奏响神乐,三位神官手持火把、镰刀和木桶,走下长长的石阶”,“在红色火光的映照下,神官们来到礁岩之上,海水没过他们的膝盖”,“海滩边唱响祝词后,神官在海底礁石周围摸索”,“一位神官弯腰割起海带。割下的海带被放进其他神官捧着的白色木桶中”,“十分钟后,神官捧起装有海带的木桶,沿着石阶走上岸去”,“在神乐祝词的伴奏下,神官会将沾有潮水的海带供奉在神龛上。由于仪式在低潮时举行,潮水激烈地退去后,会露出海底,所以神官才能迅速割取海带。“

和布刈神事,图片来源和布刈神社官网

“神社下面就是大海,那里有好几块巨石,大浪打来,激起无数飞沫”,“海峡很窄。火光微弱,但勉强能看到海上潮水涌动,会让人误以为眼前的不是大海,而是一条宽阔的河流” 转过身, 一汪碧蓝再次映入眼帘。今天和风徐徐, 海浪轻轻的冲刷着岸边的礁石。遥望远处,是对岸下关一侧的坛之浦,还能隐约看到唐户市场的摩天轮和灯塔。 松本清张在故地重游的散文《骨灰坛的风景》里写道“峰太郎(夫)在广岛与阿谷(母)成婚,后来前往小仓,之后又搬至下关的坛之浦” 。生活窘迫的父母为了投靠兼吉和阿金这对养父母而搬过去的。 

从神社看向下关的坛之浦,松本清张的老家

鸟居面朝大海,连接着一段延伸至海面下的石阶。 向前走, 走过面朝大海的第三个鸟居,眼前出现了一段长长的石阶。 低下头,脚下海水清澈透亮,隐约看到在浅处的海草随波摇曳。

延伸到海底的石阶

“在我家后面,是翻卷着旋涡的海峡,船只来来往往。对岸的正前方有一座和布刈神社。背对着山,周围是郁郁苍苍的森林,神社的屋栋脊瓦在夕阳下闪闪发亮。” -——松本清张自传《半生记》

松本清张1岁到8岁住在对岸的坛之浦,44岁时搬到东京,52岁时写下《时间的习俗》。 “对岸坛之浦的人家也紧闭门窗,熄灭灯火——据说偷看仪式的人会遭到天谴”,这虽然是在小说里描述仪式的句子,但怕不是小时候自己趴在后窗偷看,母亲阿谷对他说过的话吧。从小贫困穷苦,小学辍学,职场被歧视,度过了“没有美妙的青春,而是浑浊而昏暗”的半生,“焦躁不安” ,“空虚”, “连自杀都找不动机” 的松本清张可想到自己会在40岁后一文成名。是不是44年后在东京豪宅的某一天,他忽然想起了8岁时坛之浦被山洪冲倒的小破楼,想到了趴在后窗看到的日日夜夜,写下了《时间的习俗》。

从对岸松本清张老家,坛之浦看到的和布刈神社

逛了一大圈,神社看的差不多了, 我要找的宝物在哪里呢?

顺着小径,走到后院。 啊,找到了! 在日本,各县市分散着数以千计的,为了记念近、当代小说、散文、随笔作家而设置的文学碑。让文学爱好者巡礼打卡。这样的旅行又被称为文学散步,赏景的同时又增一份趣味。 我要找的宝物是藏在这个神社里的松本清张文学碑。 文学碑上面刻的是《时间的习俗》里的描写神事一句话: “神官身上的白衣在火光的照耀下显得越发神圣高洁。这一瞬间,时间仿佛回溯到了古代。”

松本清张文学碑

沿着来时的小路,走回了杂货店。喝着汽水,听着喳喳喳喳蝉声,等了半个小时的巴士。不一会儿就回到了门司港。有点遗憾的是, 我当时不知道在神社可以请神官写御朱印,也不知道可以买河豚护身符。所以我两手空空的回来,什么纪念物都没有。

关于游记的一点儿说明

清张指的是松本清张,散策是慢慢的散步的意思。清张散策的意思是我把他小说中描写过的风景找出来,然后走进去慢慢欣赏。和布刈神社是第一篇,接下来会慢慢补全日本北九州之行其他地方,例如福冈,小仓,香椎,下关,由布院,别府,以及我最期待的宗像秘境。